以电机起家、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洋电机”,002249.SZ),如今在不少炒股软件平台似乎已成功关联了“氢能源”概念。氢能源发展前景如何,能否成为未来业绩的有力支撑,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日前,该公司发布的员工持股计划未能获得市场较好反馈。6月23日,大洋电机公布员工持股计划,名为“头部狼计划一期”。对此,公司方面曾表示,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复杂全球环境下,持股计划能有效激励员工,凝聚一批事业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头部狼'的引领作用,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在同花顺等平台上,不少投资者视其为利好消息,甚至有用户评论称:“利好来了”,“明天一字涨停板”。
然而,投资者们期盼的大涨局面并未出现。6月23日,大洋电机平盘报收,24日则下跌3.13%。截至6月29日,其股价收于5.25元/股,和2019年4月创出的7.45元/股高点相比仍有不小距离。
大洋电机近一年股价
数据来源:同花顺
“加码”氢能成本上涨
近年来,大洋电机加大研发投入谋求转型,与“燃料电池”、“氢能源”等热门概念联系在一起。然而大洋电机在氢能方面的投入持续走高,致使营业成本上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润。
据大洋电机年报披露,2018、2019两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26.04亿元、1.73亿元。
这两年亏损,单看营业成本,可以看出高额的成本“吃掉”不少利润。2018年营业成本为70.87亿元,同年营业收入为86.38亿元。2019年营业成本为65.35亿元,营业收入为81.46亿元。
值得关注的还有成本中的研发费用。2018年大洋电机研发费用约3.25亿元,2019年增长至3.44亿元,去年进一步攀升至3.53亿元,同比上升2.62%。公司在2020年报中称,研发费用上涨因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系统、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风机系统等研发。
“氢燃料电池”这一关键词,早在前两年已被该公司多次提及。例如大洋电机在2018、2019年年报中均强调:研发费用上涨“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力度,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及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系统的研发。”可见公司对氢能源的投入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
据悉,大洋电机计划在2021年,充分发展产业布局优势,“加快氢燃料电池产业化建设,深化与相关合作方及客户的合作,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产品的推广应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传统业务仍为支柱
氢能源产业中,氢燃料电池是主要产品,也是大洋电机投入重点。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领域,有长时续航、低温启动等优势,相比传统锂电池也更加环保,减轻回收填埋的压力。在“碳中和”背景下,受益政策支持,不少投资者对氢燃料电池产业寄予厚望。
观察氢能源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大洋电机表现并不突出。同花顺显示,氢能源板块自2020年中至今一路震荡走高,去年5月底尚不足1000点,如今已突破1460点。大洋电机长期走势弱于冰轮环境、龙蟠科技等个股,这或与公司目前氢能源业务占比有关。
大洋电机虽对氢能源投入颇多,但从财报来看,当前营业收入仍以传统业务为支柱。
长期以来,大洋电机的主业是电机业务,其产品用于家电和汽车两大领域,围绕这两个领域,又分别形成“BHM事业部”和“车辆事业集团”两大板块。家庭中常见的热水器、除湿机、空调内外机、空气净化器等都属公司产品的应用范围。在车辆零部件上,公司产品主要为启动机、发电机两种。
客户方面,国内知名品牌如格力、美的、海尔,外国品牌如开利、特灵、大金、约克等都是大洋电机的客户。在评价自身市场地位时,其表示“具有空压机等关键BOP,和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控制系统等完整产业布局的氢能产业供应商。”
分析财务数据可以看出,传统业务仍是大洋电机的重要支柱,与之相比,氢能源占比偏小。2020年,公司营收最高的产品是“建筑及家具用电机”“启动机及发电机”,营收分别为43亿元、22.5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5.42%、28.93%。“新能源车辆动力总成系统”的营收为7.6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为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