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闻稿已于2月7日发布)
磁力共振影像 (MRI) 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但成本高昂、用于诊断脑损伤和中风的工具。然而,其高昂的采购、安装和营运成本,令大部分发展中的国家无法负担得起。
香港大学(港大)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崭新的磁力共振影像技术 ─超低磁场(ULF)0.055特斯拉脑部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这种技术可以透过标准交流电源插座进行操作,而无需配备无线电频率或电磁屏蔽室。
该研究团队由港大电机及电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兼林护基金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吴学奎教授带领。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并在 《Nature Asia》和《Scientific American》中获重点介绍 。
港大团队是全球三大致力开发新型 ULF-MRI 技术的先锋学术研究团队之一,另一个研究团队设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研究团队的目标,与吴教授研究项目目标一致,就是要将磁力共振影像的应用普及化。
从事磁力共振影像研究三十多年的吴教授,对于自己开发的这台他称为「小型」 磁力共振影像扫描仪感到欣喜,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因为这台新研发的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相对传统的扫瞄仪更容易为医院负担得起。吴教授说:「人体主要由水分子组成,医学磁力共振影像主要是水分子的成像。磁力共振影像是大自然的礼物,目前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并未被充分利用,我们必须更好地善用它,利用它作为一种诊断工具。」
超低磁场(ULF)0.055特斯拉脑部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的原型
据估计,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磁力共振扫描仪为高收入国家所拥有,全球
分之二的人口无法负担它们。全球临床扫描仪的总数估计只有约 50,000 台。
吴教授的团队将超低磁场0.055特斯拉脑部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的设计和演算法设为开放资源,提供给所有有兴趣进一步开发该技术或将它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人士。
这实际上是开启了一道大门,令磁力共振影像医疗保健取得进步。 「这将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我们已经展示了这个概念,并证明了简化版磁力共振影像扫瞄仪是可行的,前面的路向可以有很多。」吴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