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智库 产业研究第一智库
【总结】
1.扁线电机是趋势:
扁线电机的功率密度更高,同功率下体积更小、用料更省。
从平台化的和高效率的角度来看,扁线电机是个更好的选择。
2. 800V电机、油冷电机:
800V电机充电快,但是对绝缘漆、绝缘纸、安全距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机功率的上升和体积的缩小需要电机散热性能的提升,油冷散热均匀且高效。
3. 电机行业未来分工:
供应商来做硬件以及底层软件的开发;主机厂做应用层、软件、功能方面的开发。
4.集成化是趋势:
集成化可以节约空间、节约成本,但是目前还没有最优解决方案。
5.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的差距:
国外厂商和国内厂商的差距在缩小,国内厂商响应速度快、竞争激烈、成本控制做得更好。
【Q&A】
Q1:国内外电机供应商在技术和成本上有什么差异?
A:电机差异没以前明显。现在电机有两个发展方向:异步电机和永磁电机,主要驱动的是异步电机。国际的博世,国内的精进电动、华域电动、方正电机都在做这个产品。电机主要由外壳、定子、转子、轴承、端盖组成,定子是硅钢片和铜线,转子是硅钢片嵌的磁钢。所以电机的价格是比较透明的,主要受制于铝、铜线、硅钢片等原材料的价格。在达到目标功率的情况下,设计更合理、用材料更省的厂商,在成本方面更有优势。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市占率,市占率越高的厂商对原材料价格的议价能力更强,成本更低。
Q2:扁线电机的功率密度、散热和效率与圆线电机的对比?
A:随着技术的发展,扁线是趋势。扁线电机可以在相同的体积下容纳更多的铜导线,功率更高,功率密度更大。但是功率密度提高之后对散热的要求也会提高,所以就要研发油冷技术。扁线电机的集肤效应会损耗电机的功率,增加每槽导体数可以有所改善。虽然扁线电机也存在灵活性不高、端部浪费的问题,总的来说从平台化的和高效率的角度来考虑,扁线电机是个更好的选择,而对灵活性角度考虑圆线更合适。
Q3:800V电机、油冷电机的具体情况?
A:技术应用方面, 800V和400V对于电机来说是耐压的区别,电机的导线外面是有一层绝缘漆的,但是随着电压从400V升到800V,对绝缘漆的材料、厚度有更高的要求。另外,800V电机对绝缘纸(铜线和硅钢片之间的介质)和安全距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会带来零部件的升级,电机成本上升。同时电压的升高会带来电流的提升和温度的提高,所以800V电机大部分供应商都会选择使用油冷技术。由于电机体积更小以及散热效率的更高要求,供应商更偏好油冷技术的均匀散热特点以及高效的散热效率。
Q4:国内有哪些供应商在做电机?
A:国际厂商有博世、联合电子、大陆、法雷奥、博格华纳等,国内有方正在做800V电机和扁线电机。但是国际厂商的节奏会比国内厂商慢,响应速度慢。国内还有汇川、精进电动、华域电动也在做扁线电机。
Q5:电机行业未来的分工?
A:电机控制器的溢价比较高,里面有软件、功率模块,价格不太透明。所以很多主机厂想要做软件的开发,另外功率模块包括IGBT碳化硅大家觉得可能会变成非常紧缺的部件。但是一个主机厂的量肯定不如供应商的量来的大,控制器规模大、有封装能力的供应商如博世、博格华纳、大陆、英飞凌还有中车都会有布局,他们的预算和产能会比主机厂更高。我认为,电控行业,最后很可能会演化成了供应商来做硬件以及底层软件,主机厂做应用层、软件、功能方面的开发。供应商在原材料的议价能力、物流、质量管控、成本控制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主机厂的量没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自制的意义并不大,主机厂更倾向于采购供应商的产品来做集成。
Q6:定转子的生产工艺流程?
A:定子工艺比较复杂,要经过叠片、绝缘、嵌线、焊接、检测、充磁、总装等环节,转子会额外做一个动平衡。工位大概需要10+个,但是现在主流的供应商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工人更多的是做绝缘纸、外观检查、监测等工作。整体效率很高,工艺很成熟,200~300平的厂房产能也可以做到20万左右的产能。主流的设备主要来自意大利和日本,焊接的设备主要来自意大利和德国,绕线的设备主要来自国内和日本。电机制造设备都是具备的,软实力要靠供应商通过大量的生产以及能力的积累来慢慢爬坡,质量控制和稳定性要靠经验来实现。
Q7:智己是三合一的总成吗?
A:是的,智己三合一的供应商是伊控,这是一家上汽孵化出来的企业。电机的供应商是华域,电控和集成是伊控自己做。
Q8:会考虑把伊控作为A点,再找其他供应商作为B点吗?
A:应该会,从供货的安全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他们也在和外部供应商进行交流。
Q9:集成是趋势吗?
A:集成化是必然的趋势,许多零件或者功能件放在一起可以节省空间,而且部分零部件可以公用。但是怎么集成现在并没有一个特别优秀的方案,大家都在摸索前进。是做六合一、八合一,还是两个三合一,DCDC、OBC是不是该集成到电池包里去,这个是大家在考虑的事情。
Q10:国内的各家供应商是主要靠价格拿订单吗?稳态情况下利润率大概多少?
A:据我所知,毛利率大概20%应该有的,10%+~20%。早期在100千瓦以下大家靠价格抢订单, 100千瓦以上就是要拼技术,因为它涉及到电动、噪音、稳定性等。随着技术和人才的流动,现在是150千瓦以下大家拼价格;再往上到200、250对技术要求高,方案比较优秀的公司用料就会比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