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5日15时,三峡电站28号机组顺利完成72小时试运行。那天,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研究员顾国彪再次俯瞰三峡两岸,50多年潜藏的情绪如奔腾的江水,倾泻而下。
三峡电站28号机组转子吊装。
不同于采用空冷、水冷技术的国外传统大型发电机组,28号机组是我国首台、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大型蒸发冷却机组,采用自主创新的“定子绕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标志着我国大型水电装备研发走向国际领先。次年,蒸发冷却机组27号也正式投产发电。
十余年来,三峡电站27号、28号两台7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的运行安如磐石,蒸发冷却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机的安全可靠性和维护便捷性,打破了国外厂商在大型水电装备领域的技术垄断,并整体拉低了其投标价格。
最早开始钻研蒸发冷却技术时,顾国彪只有22岁,刚加入成立不久的电工所。“不做与国外重复的事情,要做一两件超越国外的事。”这个一度被视为“很荒唐”的想法,成了他和团队一辈子的信念。数十年来,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蒸发冷却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不仅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还要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发挥作用。
1 代号“601”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写下的宏伟诗篇。
“高峡出平湖”的美好愿望,带来了对三峡工程的热议。1958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